丛生·新知 | “高冷”题材如何成功突围? “钟铭聊科学”教你换个角度做科普

吴钟铭并不是全职的自媒体创作人,在进入内容行业之前,他已经在啤酒、美妆行业打拼多年,一路做到高管的位置。凭借着对内容的热爱和输出文化的渴望,他在2016年跳槽到一家内容初创公司。应工作需要,2018年开始在自媒体平台运营公司账号,当时取得了一年涨粉100多万的好成绩。这样的结果让钟铭非常惊讶,也给了他更多的自信:我是不是可以做自己的自媒体?

有了成为兼职自媒体人的想法之后,就开始考虑内容领域的选择问题。通过对自媒体市场的调研,钟铭发现科普类内容市场虽然小众,但竞争相对较小。并且他在工作中积累了相对系统完整的科学知识。因此,他创办了“钟铭聊科学”,踏上了兼职自媒体人的征程。

换个角度学科学,兴趣是创作最好的老师

很多人会被生涩枯燥的科学学术名词吓到望而却步。钟铭坦言,一开始也是有抵触心理的。“不过我觉得兴趣很重要,因为一旦有了兴趣,就会疯狂地想要去钻研这个东西”。他在学习科学知识时第一件事情并不是看教材理论,而是从科学家的生平信息甚至是八卦信息开始看起的,然后慢慢的了解到他们的研究成果。在这个过程中,钟铭发现爱因斯坦、牛顿、费曼等科学家的形象逐渐鲜活起来了,距离感也逐渐消失。相对论、经典力学三定律、费曼物理学讲义等学术理论,也不再是冷冰冰的公式,科学知识的吸收越来越快。

为什么有人说爱因斯坦临终前烧掉自己的手稿?这其中有什么秘密?

其实不止是科学类内容,在遇到比较生涩不好理解的选题时,兴趣永远是学习最大的动力。钟铭举例,之前由于工作需要创作日本史相关内容,但是他对日本文化知之甚少,直接研读日本史书籍效果也不会很好。所以他就从动画片《织田肉桂信长》培养自己对日本文化的兴趣。知名武将变身萌犬,充满历史趣味的动画情节让他对织田信长这些武将和本能寺之变的前因后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下来的一周,很快便将日本史钻研透彻,融会贯通了。

日本“妻子机器人”爆火,这3项服务让宅男非常满意,是真的吗?

创作没有“一夜成名”,都是“厚积薄发”

其实在开始撰写“钟铭聊科学”之前,他有2年的时间都在潜心学习理工科的知识。白天上班,晚上查阅资料、做笔记到凌晨2点,当时积累的科普知识和科普内容创作的经验对 “钟铭聊科学”的内容创作有很大助益。

“很多人想了解理工科各领域的选题或者数据会查阅资料,但我基本上不用查资料就可以写出来,因为很多资料我都背在脑袋里”,他坚信自媒体创作最重要的前提是积累。他在创作科学领域的内容时,常见的选题可以直接动笔,甚至一个选题可以更换多个角度去创作。每天最多可以更新8篇内容,这强大的输出能力源于他的长期积累与不断学习。

他认为素材的积累应该是一件自然而然、让人享受的事情,应该是一种爱好、一种兴趣。可以利用好琐碎的时间,比如有健身习惯的人,可以在健身的时候打开相关视频,进行碎片化、高频次的学习,潜移默化地沉淀自己。

其次,积累素材时可以由浅入深,从自己最擅长、最感兴趣的地方切入,逐步过渡到深度学习。钟铭拿自己的一个历史类自媒体的朋友举例,刚开始历史底子比较薄,就从历史纪录片着手,观看了七、八十部纪录片后,逐步也形成了自己的历史知识库。

历史上有哪些臭名昭著的实验?它们给人类埋下祸根,后果十分严重

科普拒绝“高冷”,创作不能仅为“取悦自己”

 “我在后台经常会收到留言,问我如何创作、如何选题等等,但其实我觉得做自媒体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认清自己创作的内容是写给谁的”。科学本身的专业性和学术性很强,比较“高冷”。科普则恰恰相反,它拒绝“高冷”,既然是给普通大众普及科学知识,那就需要是直白浅显的、通俗易懂的。

首先,选题不要曲高和寡,不能只顾“取悦”自己,要“取悦”受众。比如,物理、航空等领域本身的学术性和专业性很高,即便持续输出科学前沿的优质内容,也仅仅是作者“自我满足”了,大众对此多难以产生共鸣。特别是对于一个初始的创作者而言,不要为难自己,要选择较为简单的领域入手,比如受到大众关注的濒危动物科普就是一个容易入手又易引起共鸣的选题;其次,要选择受众可以看得懂的内容起步,并且在创作过程中把自己当做读者复盘每篇文章。

飞到离地球2241光年外,能否看到秦始皇称帝的盛况?

另外,“香农提出的信息论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一个复杂的东西没有讲清楚是因为信息不足,所以需要补充信息,将内容揉碎,重新布局后再输出”。比如相对论、电子力学等专业的专有名词学术性和专业性很强,直接引用专有名词,受众根本难以理解,但是如果把专有名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转化为日常用语,补充相应的案例,必然能引起受众更多的共鸣。他认为一篇文章至少要确保一个普通的成年人阅读下来没有障碍,这是行文的基础。

木星的成分和太阳相似,体型也不小,为什么没能成为恒星?

形成自身独特文风,“谋篇布局”很重要

优质的内容,除了内容考究,框架也非常重要。框架是一种只有在日积月累中才磨出来的微妙的感觉,是一种表达的方式,没有框架,内容就难以表达出来。

钟铭认为,自媒体新人可以多向优秀的同行或者前辈学习。学习同行的创作方式,不是纯粹的学知识,而是学习他怎样谋篇布局,怎样讲解知识的,当学习到一定程度后,自然而然就会找到感觉了,一篇文章如何引入最合适,怎么能够让读者看得懂。

值得注意的是,坊间一直流传一些所谓的框架 “万能公式”,但“万能公式”是静态的,并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唯一具有恒定价值的是摸索出属于自己的框架风格。而且框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需要我们不停地吸取经验和教训,不停地进行提炼、精进、改革和完善,才能为持续的内容创作提供足够的养分。

小龙虾的黄很香,但有人却说太脏不能吃,到底能不能吃呢?

目前自媒体市场鱼龙混杂,甚至存在少数为造谣而生的自媒体。虽然个人的力量有限,但钟铭还是想为中国的科普事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未来,他将进行科普类视频内容创作的尝试,助力中国科普事业。“我其实对自己的定位很简单,能输出多少就输出多少,能贡献多少就贡献多少,力求知识点没有问题,竭尽所能的辟谣”,这是钟铭做科学类内容的初心,也是他给自己的清晰定位。


-END-

百人专访计划:不论新手大V,给您一个平台讲述企鹅号创作故事,分享您的成长;官方资源宣传,定制海报曝光,打造专属于您的个人创作品牌。

即刻扫码自荐~一起见证成长最动人的一面。